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修辞手法(敬亭山之美)
敬亭山之美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这是中国古人对于敬亭山的赞美之词。无论是史书、诗歌还是绘画,敬亭山都是被褒扬的对象之一。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关于敬亭山的修辞探究,看看这座山是如何被人们赞美的。
比拟手法:敬亭山如琼岛
在《春秋左传》中,敬亭山就被形容为“维其高则列于云,维其下则如洛水之波,其广如琼州之隅。”这里用到了比拟手法,作者把敬亭山与琼州之隅进行比喻,用以突出敬亭山的壮丽和美丽。
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这种比拟手法也被广泛应用。比如唐代杜牧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有一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春风吹又生”比喻着“野火烧不尽”,“野火”和“枯荣”之间是明显的对比关系。
夸张手法:敬亭山如直插云霄
有些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突出敬亭山的高耸,使用了夸张手法。比如唐代杜甫在《奉赋九百字》中写道,“万仞岩峦削,沥青泉水浅。阴影复盘石,阳光映树间。千峰披雪色,百泉含琥珀。汲流高邃处,直插云霄端。”这里用到的“直插云霄”就是夸张手法,将敬亭山比喻成可以直接插入云霄的高耸之物。
明代袁宏道的《敬亭山道中遇盗》中也有“群山环抱,中有一峰,称敬亭之山。刻画之术不能形容其形,直插云霄,高不可测。”这里同样用到了夸张手法,将敬亭山比喻成刻画之术无法描绘的高耸之物。
拟人手法:敬亭山聆听风雨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敬亭山被拟人化,赋予了人类的思维能力和情感。比如唐代白居易的《赋得敬亭山》中写道,“迢迢敬亭山,郁郁青青楼。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以松乔为笔,以石髓为文,纪功立极西南功,治亂不惊东北烽。”这里用到的是拟人手法,将敬亭山比喻成有感情和思维的生灵,可以纪功立极,治理南疆,担当东北重任。
在清代纪昀的《四库全书》中也有“敬亭山聆雨霖而胡琴剑客”,这里同样使用了拟人手法,将敬亭山赋予了听雨和欣赏琴剑客的能力。
敬亭山之美,赞美之词不计其数。没有了敬亭山,世界将又少了一份美好,我们需要好好地欣赏、保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