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谏景公文言文道理(晏子谏景公:用道理说服)
晏子谏景公:用道理说服
谏言,在古代是君臣间常有的场景。而晏子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垂千古的大谏臣,是因为他善于用道理说服,而不是空谈。下面就通过晏子谏景公的事例,阐述道理的重要性。
道理不容抗拒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司马迁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整个文化传承的哲学基础。而晏子以此为出发点,以国家民众利益为首要考虑,阐述了如下道理:身为君主,必须以国家民众为中心,而非自私自利。
晏子的道理不是简单的劝说和规劝,更不是强制,而是通过说服,让景公感受到道理的力量。因为他知道,道理是不容抗拒的,无论是对于君主还是平民,都是如此。
道理要贴切
在谏言中,道理并不一定总是让人信服。如果道理过于抽象,或是不与时俱进,那么其说服力会大打折扣。
晏子谏景公的场景,景公甚至想要将一匹棕马定为能属,是因为那匹马是他的私物,心有所系。对此,晏子既不能批判景公的偏私,又不可不指出国家近期的经济发展,绝不能因为一匹棕马而产生误导,导致国家发展受阻。
这时,晏子难道会不硬刚景公,而让景公觉得被暴露了吗?当然不会,晏子是善于用道理说服的人,他会试图找到一种既不与景公理念相悖,又不失实际的说服手段。
道理要引导
人性自私是无可厚非的,但是立国安邦需要的是无私奉献。晏子以经济建设为出发点,引导景公认识到,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更是国家和子民的生计,如果一味地自私自利,国家就会陷入困境,而君王的形象也会受到严重损害。
在晏子的道理指导下,景公最终认识到了自身局限性,也明白了作为君主,其意义和责任在于维护国家的安危,而不仅仅是自己的私人欲望。正如晏子所说“君不亲民,于民是灾;邦不亲戚,于邦是患,任长者为党,党必败亡。”
在今天的社会中,“道理”被忽视或者被模糊掉的情况屡见不鲜,而恰恰是这种“道理以外”的做法,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种种问题。从晏子谏景公的事例中可以得到启示:道理不容抗拒,道理要贴切,道理要引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用道理说服,并最终实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