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日常生活->孟子集注卷一注文翻译(孟子集注卷一注文翻译)

孟子集注卷一注文翻译(孟子集注卷一注文翻译)

***不贱渐渐贱+ 论文 6941 次浏览 评论已关闭

孟子集注卷一注文翻译

背景介绍

孟子集注是孟轲的学生们编纂的一部针对孟子思想进行注释和研究的著作。孟轲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主张的“仁政”、“性恶论”等思想对中国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集注共分七卷,包括了孟子的学说、论语、诗经等方面的内容。

文本翻译

孟子曰:“齐景公有臣曰重耳,而惧其能。国人多归之,曰:‘请召之。’公曰:‘曾子隐居矣。’重耳闻之,曰:‘吾闻之,古之人无贵贱,有贤不肖。今乃以贵贱为尊卑,舍贤取不肖,是乱也。且我曾二三子,虽不能及颜、曾之明,犹可以爱弥天下,何必拘于齐乎?’乃南游至楚,自楚宣王以下,莫不异之,而欲立之。闻者皆曰:‘楚王信孟子,必杀之。’孟子退而路过公婢之侧。婢人曰:‘重耳何如人也?’孟子曰:‘鲁般,赵盾之徒也。’乃过其先人之墓而泣曰:‘归厚父之墓,而无所归,子之教我也。’” 注:孟子语。齐景公,即齐宣王。其调露之意,乃孟门之死亡也。 孟子的这段话讲述了一个叫做重耳的人因为公正而受到赞誉,但又因此被齐景公忌惮和排斥。重耳意识到,古代的人们并不重贵贱,而是以才德论英雄。因此他没有留在齐国,而是离开了,最后在楚国得到欢迎并有人提议立他为国君。然而,这让齐国王室感到不安,他们认为这是孟子故意搞的鬼,因为孟子是楚国的名人。孟子在被楚国推举为国君的时候不得不逃走。当他路过公婢的地方时,有人问他关于重耳的事情,孟子回答道:“他像是鲁国的人,如同般和盾这些人一样。”最后孟子在回家的时候在墓地前哭泣,说自己没地方去,得到了父亲的教诲。

意义分析

孟轲所重视的仁政和才德论英雄的思想在这段文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故事中的重耳之所以被人们推崇是因为他兼备了才德,有着公正的立场,并且不折不扣地践行了自己的信仰。而齐景公为了自己的私利却排斥了这样一个人才,这让孟子深感愤慨。孟子的选择表明,对于儒家学说,只有在能兼备仁德的人才能成为大君子。只有这种人能够引领天下,治理国家。至于背离这些原则的政治家,他们所统治的国家注定会四分五裂、动荡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