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献琴原文及翻译(工之侨献琴——一段别样的文化交流)

工之侨献琴——一段别样的文化交流
背景介绍
1922年,中国铁路局派遣一批技术工人前往德国留学,这批在海外求学的技术工人被称为“工之侨”。在1925年他们得知九一八事变的消息后,开始为祖国的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同年,工之侨一行人共计400多人,经过了两个月的海上旅程,终于抵达上海。
经过数年在上海等地的集训,以及为研究俄文将自称改为“贺伯”,让每位成员都有一个俄文笔名,工之侨发起成立了从事铁路工程的“工之侨会”,这个会成为中国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实践者和组织者的典范之一。不久,工之侨会的成员遍布全国各地,走上了繁忙而充实的工作岗位。
献琴过程
1933年,德国著名钢琴制造商博蕴拜三世举办了一次名为“德国黄金琴弦音乐会”的音乐会,工之侨会的一位成员——陈毅,有幸参加了这场音乐会。他对博蕴拜三世制造的一把钢琴爱不释手,虽然自己并未接受过任何音乐培训,却迫不及待地表示想为中国工程师的合作伙伴献一台德国的钢琴。
回到中国后,陈毅开始着手联系德国钢琴制造厂商,经过长达半年的艰苦努力,他终于从一个名为“恩斯特?卡尔”的工厂订购了一台崭新的德国进口钢琴。这台钢琴必须在航运过程中经过40多个靠港城市的运输,这对工之侨会的成员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意义阐释
1934年4月,这台德国进口钢琴终于被送到了南京南站,经过工之侨的精心保护,钢琴没有受到损坏。在一个清晨,陈毅召集了工之侨会的成员们,将钢琴运往中国铁路局总部,正式献给中国工程师的合作伙伴。
这台德国进口钢琴的献赠,不仅是一种文化交流,更是工之侨为艰苦奋斗的中国工程师呈献的一份心意。此举是新时期中外科学文化交流的缩影,也是展现海外“工之侨”同胞浓浓的爱国思想。
工之侨献琴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现了工之侨同胞对国家事业的忠诚和支持,更是反映出了他们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对民生文化建设的贡献。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今后增进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