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发展(装置艺术:从“偶发事件”到艺术主张)
装置艺术:从“偶发事件”到艺术主张
定义
装置艺术是一种追求“现场感”与互动性的艺术形式,通常由实体物品、媒体技术、声音、空间等多种元素构成。
装置艺术最早的形式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的艺术大革命时期。1913年,法国艺术家马可·德·昆辛(Marcel Duchamp)创作的 “隐形玻璃” (Invisible Glass) 和 “铝瓶架” (Bottle Rack) 标志着这种新艺术形式的诞生。他们打破了绘画和雕塑的框架,创作了一种“不艺术”的新形式,这种“不艺术”进一步演化成了“艺术”。
到了20世纪中期,装置艺术逐渐走出了“偶发事件”的状态,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此时期的艺术家不再只是通过安装、拼合艺术品,而是把它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来表现自己的创意,这种环境通常与观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背景有明显的联系。
发展
随着电子媒介和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和发展,装置艺术也不断地创新和转变。在21世纪,装置艺术已不再是单纯的艺术展示,而是与地理、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更广泛的议题联系起来。其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当代艺术对于当下问题的关切和创新表现方式。
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装置艺术展多次涉及移民议题,让观者切身体会到了移民的生活状态;2018年的辽宁沈阳国际雕塑双年展则聚焦于“智能与艺术”,探讨了高科技和艺术的融合和互动;而2020年疫情期间,很多由网上直播转向的虚拟装置展,则展现了艺术家对于时下疫情的态度和思考等,都证明了装置艺术能够跨越不同的领域,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总结
总的来说,装置艺术在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具有一种开放的、变化的趋势,其作品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中的物化作品,而是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具有叙事性的现场环境。装置艺术作品是一种“场所性的”或“情境性的”,它要求观者在情境中去感受与思考,有时甚至要参与、互动、改变或干预作品,通过情感体验来获得一种新的认知或理解。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将个人的情感、想法和社会现实等投射到作品之中,同时也通过作品赢得了观众的认同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