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杂谈生活->莫言的蛙读后感300(蛙:荒野上的童话)

莫言的蛙读后感300(蛙:荒野上的童话)

***不贱渐渐贱+ 论文 3837 次浏览 评论已关闭

蛙:荒野上的童话

野性与人性的对立

莫言的《蛙》以一只大蛤蟆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农村家庭的故事。大蛤蟆作为故事的旁观者、见证者以及声音来源之一,经历了诸多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变迁。小男孩才华横溢、但染病成为了一个“傻子”,小男孩的叔叔则是一个颓废自暴自弃的“饭桶”。从蛤蟆的角度出发,小男孩的天真和执着以及他的崩溃、叔叔的颓废和废物、小男孩的母亲的精神焦虑等多重人性在野性环境的抉择中,更加独特地体现了一种对于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同时,野外的恶劣环境与人性的对立也成为了故事的主要冲突之一。让读者不仅可以从角色间的对话中品味生命的博弈,同时也可以得出作者对于野外的自然环境和人世间关系的思考和主张。

声音与叙事的穿插

不同于流行的“人物叙述”或“以人为本”的小说写法,《蛙》在其叙事方式上给予了动物参与叙述的空间。蛙作为故事的叙述者之一,标志着故事另一侧面的叙述——声音。黄昏时分,沼泽中的一阵嘎嘎声,夜晚里的呱呱叫, 壮汉怒吼的声音,离奇惊险的蟒蛇吞人之音都陆续在故事中出现。这个故事里面可以说是一“声”与“美”的竞逐,机械的人物叙述和诗意式的声音交相辉映,体现出小说的超然和深邃。声音映衬人物事件和环境背景,更加全面地刻画出了小说中的生命和人性。

人性与种族的冲突

小说中不仅呈现了人性与野性的冲突,也展示了人类作为一种有机物种族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小男孩的生母因为受够了叔叔的废物日子,离家出走,最后被少数民族的人贩子抓住,迫于生活压力将其卖给了野外的蟒蛇神。这么复杂的情节背后是作者对于“家庭”的思考以及对于种族之间的隔阂和对抗的表现。故事中因为女性命运的堕落,卖女儿和孙女的游戏和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吞没和异化,人的残忍和荒唐早已再次跑在了文字的背后。 总的来说,莫言的《蛙》以特定的叙事视角和形式,以声音与生命的冲突、人性与野性的矛盾、人际关系与种族之间的对抗为主调,阐述了一个蛙的”见闻“,令故事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力量。人性的贪婪、处境的无奈,种族间的仇恨和拯救,广阔而深邃,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