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蛰是什么意思,蛰怎么读是什么意思(惊蛰和“蛰”有什么关系)
惊蛰和“蛰”有什么关系?
惊蛰,又称上巳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的3月5日或6日到3月20日或21日之间,意味着春天已经真正来临了。关于惊蛰,人们生成了很多传说和故事,例如:这一天雷声大作、万物开始苏醒等。但今天我们不谈这些故事,而是聊聊“蛰”这个字与“惊蛰”节气的关系。
一、“蛰”的本义
蛰,拼音zhé,是一个多义字,日常中常用的义项为:动物冬眠、潜藏。与动物冬眠潜藏意义相关的“蛰”字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的《尚书·商书》中,如“祝融夫人,升于泰山之阳,葬于嵩山之阴,其蛰于岳阳。”
从本义来看,蛰与动物的冬眠、潜藏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则正好是动物开始苏醒、从冬眠中苏醒的时候,可以说这种蛰与动物冬眠的“蛰”意义也有着一定的关联。
二、“惊蛰”的意义
“惊蛰”这个名字中的“蛰”则是另一种意义。在《庄子》的“庚桑楚”篇中就有“四时河岳,其气各异,百物皆变”,“冬蛰”、“春蚓”等形象地表现了惊蛰这一节气的气候和万物开始复苏的特点。
而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则详细地描述了惊蛰的意义:“二月节分后为惊蛰,蛰虫始振,震乃动也,雷乃发声。”可以看出,惊蛰之后,蛰伏的昆虫、动物开始苏醒,大地也开始震动,雷声震动,季节重大的转折点来临,寓意着春天已经开始了。
三、“蛰”的词语引申
除了“蛰”字的基本义项外,它还有一些词语等将其引申为某些特定的意义,例如“蛰居”,就是指隐居在某个地方,不外出的人。“蛰伏”则是指某个时间段内,不活跃或不表现,等待时机的状态。
在现代汉语中,“蛰”一词还有一些特定的用法,例如“蛰化时间”就是指物品或产品于生产之后,需要经过一定的蛰化(冷却)时间以完成特定的化学变化或工艺处理。
总结
在汉字中,一个字有时候有多重解释,不同义项之间往往会存在一定的关联。从字义上来看,“蛰”与“惊蛰”在某种程度上连接在了一起,诠释了解读文化传统和节气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对“蛰”的发掘,我们可以看到汉字的内涵是如此的丰富和复杂。并且,在认识和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认识这些字词的意义和深层次的涵义。